- PPP(精密单点定位):不依赖于基站,依靠精确的卫星钟差和轨道数据,利用高精度的卫星双差数据和大气误差模型,通过后处理或实时流服务来消除绝大部分误差,实现米级乃至厘米级的定位精度。
- RTK(实时动态测量):通过实时差分的方式,利用基站和移动站间的相对位置来提高定位精度。基站位于已知位置,接收卫星信号并计算出卫星观测量与基站已知位置之间的误差,通过数据传输链路将误差信息传输给移动站,移动站利用这些信息消除自身定位误差,实现厘米级定位。
- PPP-RTK(精密单点定位 - 实时动态测量):融合了 PPP 和 RTK 的优势,从观测值层面实现 PPP 与 RTK 的 “紧组合”。利用密集基准站设施精化求解相位偏差、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等参数,重新生成各类改正信息并单独播发给流动站,解决常规 PPP 定位中非差模糊度的快速固定难题,实现快速、准确定位。
- NRTK(网络 RTK):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均匀分散设置多个基准站,构成一个基准站网。多个基准站将数据发送给中央服务器,中央服务器根据这些数据模拟出一个 “虚拟基准站”,流动站依据这个 “虚拟基准站” 发来的数据完成最终的测量运算。
- PPP:无需基站,可在广阔区域运行;定位精度高,但收敛时间较长,一般需要 20 分钟左右才能实现固定解。
- RTK:定位精度高,通常能达到厘米级,且实时性强;但存在距离限制,移动站离基准站较远时定位精度会下降,一般单频 > 10km,双频 > 30km 时精度就会受到影响。
- PPP-RTK:既具有 PPP 不依赖密集基准站的特点,又能像 RTK 一样快速实现厘米级定位,收敛时间短,同时还能实现完好性监控,更符合智能驾驶在功能安全方面的需求。
- NRTK:精度高,通过网络差分改正可达到厘米级定位精度;范围广,不受传统单基准站服务范围限制,可在较大区域内实现稳定服务;可靠性高,多基站数据融合,提高了抗遮挡和干扰的能力。
- PPP:适用于偏远地区、海洋等基站难以覆盖的环境,如海洋运输中船只的实时追踪和监控、环境监测等。
- RTK:广泛应用于农业、工程测量、无人机等领域,如精准农业中农机的自动导航、建筑施工中的测量和监控、无人机的航拍和测绘等。
- PPP-RTK:主要应用于对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领域,如自动驾驶、无人机导航等。
- NRTK:常用于需要高精度定位且覆盖范围较大的场景,如城市级的大地测量、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定位等。
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 4.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